2006世界杯分组背后的故事
2005年12月9日,德国莱比锡会展中心成为全球足球迷瞩目的焦点。当国际足联秘书长林西将写着"C组"的纸条缓缓展开时,现场爆发出一阵惊呼——阿根廷、荷兰、塞黑、科特迪瓦组成的"死亡之组"就此诞生。
分组详情速览:
- A组:德国、哥斯达黎加、波兰、厄瓜多尔
- B组:英格兰、巴拉圭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、瑞典
- C组:阿根廷、荷兰、塞黑、科特迪瓦
- D组:墨西哥、伊朗、安哥拉、葡萄牙
时任阿根廷主帅佩克尔曼在新闻发布会上直言:"这可能是世界杯历史上最艰难的小组。"确实,当时阿根廷和荷兰分别位列FIFA排名第4和第3位,而新军科特迪瓦拥有德罗巴、图雷等英超球星,塞黑则是欧洲区预选赛失球最少的球队。
东道主德国抽到上签,与中北美弱旅哥斯达黎加、欧洲二流波兰和南美新军厄瓜多尔同组。德国《图片报》立即打出标题:"通往八强的康庄大道!"而英格兰媒体则对与瑞典同组忧心忡忡——三狮军团已38年未胜这个北欧对手。
"抽签结果证明足球的魅力就在于不可预测性。纸面实力永远不能决定最终胜负。"——时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
亚洲球队遭遇严峻挑战,伊朗与葡萄牙、墨西哥同处D组,日本则要面对巴西、克罗地亚的围剿。韩国主帅艾德沃卡特坦言:"我们需要奇迹。"最终事实证明,这届世界杯确实成为亚洲足球的滑铁卢。
如今回望2006年世界杯分组,仍能感受到当时各队的喜怒哀乐。C组最终由阿根廷、荷兰携手出线,但两队都在八强战点球落败;德国如愿以小组头名晋级并最终获得季军;而英格兰果然未能打破"瑞典魔咒",在小组赛2-2战平对手...